七方十齐

NL/GL,王道本格风偏食

古刀五伝·山城(下)

上篇 

关于粟田口和来派 


▶粟田口 

    粟田口的事情之前名物帐里已经说了不少,这里提一点之前没说的。粟田口我还可以再吹十章 


【公家藤氏】 

    粟田口派刀工与其他刀工最鲜明的区别是,这一派的代表刀工基本都在朝廷叙任官职。 

    御番制以前,刀工地位低微,不可能在历史中留下详细记录,所以室町时代左右的刀剑鉴赏书里,对刀工的记录都少得可怜,反倒是更往后的江户时代,关于古刀工的记录一下子暴增,甚至具体到刀工的生卒年,这在史学上是非常典型的「层累造成」。比前代多余出来的部分基本全非史实,而是后世创作,查阅刀工资料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但是粟田口派刀工的公家身份和官职可以认为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开祖的粟田口六兄弟中,长男国友世称「藤林左衛門尉」、次男久国世称「藤次郎」、领「大隅権守」,三男国安世称「藤三郎」、「林三」,领「山城守」,六男国纲世称「藤六左近将監」。 

    其中,「大隅権守」是因御番制而授予的虚职,但左衛門尉、左近将監都是正经官职。 

    左衛門尉为「左衛門府の判官であり、六位相当の官職であった。」 

    左近将監为「左近衛府の三等官。従六位上相当。定員四名。」 

    在日本古代官职中,以从五位为分水岭,从五位以上是殿上人,又称云上人,是真正的高级官僚,上流阶级。六兄弟中官位最高的国友紧紧贴着这条线,这和他的姓氏脱不了关系。 


    之前提过,当时平民无姓,直到明治时期,平民才开始有姓。 

    而粟田口六兄弟的刀铭中明确用到了「藤」字,这个藤,是「藤原氏」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一家出身公家藤原氏。 

    佐证是国友之孙国吉在鸣狐上留下的受領銘「左兵衛尉藤原国吉」,明确肯定了藤为藤原。 


    关于日本人的姓氏、苗字和名的关系可以看百科,这里以吉光为例简单说一下。 

    粟田口吉光,吉光是名,粟田口是地名,当时习惯在名前冠以居住地名来称呼人。世称藤四郎,意思是藤原氏的四郎。那么,叫他藤四郎、粟田口吉光、藤原吉光都是没问题的,正式度依次递增。 


【御番】 

    日本刀锻冶的最高峰是镰仓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在此之前技艺未熟,在此之后技艺衰退,所用锻冶材料也以这一时期最为优质,可谓得天独厚。 


    粟田口派的兴盛期处于日本刀黄金期的发端。 

    开祖的粟田口六兄弟正赶上公家时代转为武家时代的历史转折点,社会上对刀剑的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在位的后鸟羽天皇(赖朝同时期人)对刀剑十分感兴趣,设置御番锻冶制度,召集诸国名工共计十二人按月轮流锻刀,并且以粟田口久国和备前国信房为「師徳(師匠)」,向两人学习锻刀,偶尔还会亲自为刀烧刃。 


    天皇亲自做的刀被称为菊御作,水平如何姑且不说,但做刀者身份之高贵确实既空前又绝后。有一口菊御作太刀现存于京都国立博物馆,重文。 


【直刃乱刃】 

    芝村某次说过,乱穿小裙子的设定是因为他是乱刃,刃文越乱,设定上越女性化——目前看下来官方并没有认可芝村不经大脑的说法,这是很明智的。 


    诚然乱在藤四郎中,甚至是粟田口派作刀中是非常少见的乱刃,但以大环境而言,直刃的粟田口才是罕见品。绮丽华美的乱刃几乎是日本刀标志性的特征,如果越乱越女性化,那么本丸里除了藤四郎可能全部要换上小裙子。 


    华美的刃文很难烧,在镰仓期才开始能烧出华丽的乱刃,这个概念是对的。但这并不代表粟田口的直刃好烧。 


    最早期的刃文是直刃小乱,实物照片因为角度问题看不太出,但看刀绘图就很明显,那是锻冶技术尚未成熟,既烧不直又烧不乱的产物。 

    粟田口派令人印象深刻的直刃是刀工技艺精湛和所用地鉄优质的综合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上次提过这里不再细说。 


【打刀太刀】 

    鸣狐是把很奇怪的刀。游戏里的刀帐说明提到,他是打刀,特征是铭在差表。其实如果真是打刀,那刀铭在差表并不能算特征,因为通常打刀的铭就是在差表。 

    说奇怪,其一是因为鸣狐为「平造」,刀身有如平面一块,与当时主流的「镐造」造型不同。 

    其二是因为国吉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流行打刀,判定鸣狐为打刀,可能是认为他的长度超过通常短刀,是后世打刀原型的缘故。(鸣狐长约54cm,明显短于打刀标准,和脇差相近) 


    说到这个顺便提一下大包平,作为一把锻造于平安时代末的太刀,大包平呈现了镰仓中后期才流行的刀姿,身幅广(刀身宽),猪首切先。重量放在镰仓时代也算轻得可怕,证明刀工技艺达到非常高妙的境地,如果不说时代,根本认不出是平安刀。穿越时空的大包平 


    最后,关于一期一振是太刀还是打刀的问题。 

    不是很想提这件事,但还是要表明态度,这是最后一次说这个问题。 

     

    天正磨上是刀剑史上比较有名的事件。指天正年间,以织田信长为首的战国武将将自己收藏的先代名刀(以镰仓后期至南北朝期刀为主)大量磨短,投入使用的事件。 


    镰仓至南北朝是日本刀全盛时代,这一时期制作的日本刀质量极高,磨短之后的造型也能够完美适应织丰时代的战场,所以被重视实用性的战国武将大批量磨短。 


    一期一振被大磨上以后,丰臣家为他配的刀拵里有笄(假设那份记录为真),笄在当时是打刀拵专用配件,而打刀拵是实战刀专用刀拵。 


    根据豊臣家御腰物帳和其他刀剑逸话本,一期一振在秀吉藏刀中位列第二,珍贵度仅次于弟弟骨喰。 

    将如此珍贵的名刀磨成适合实战的长度,除了出于实际使用的需求,想不到其他理由。 


    对刀而言,实战的价值受到主人的重视,磨短成适合新时代战场的长度「没什么,应该是好事。」 


    当然了,刀种之间的界限并非完全由长度决定,这一点有很多先例。 

    考虑到一期一振作为吉光太刀的特殊性,以及被献给孝明天皇的经历,那么将他视为太刀也是没问题的。首先被收藏在尾张德川家时,根据「御腰物元帳」,明确标记他为太刀,留下「名物 一期一振御刀 吉光ト短冊太刀銘有長弐尺弐寸六分半 両方棒樋有」的记录。其次献给孝明天皇时,使用打刀是规格不够的,只有太刀才够格,那么认可他为太刀应该是当时的共识。 

    江户时代的刀剑书里提到一期一振,也全是作为太刀提的,所以认为他是太刀完全没问题。 


【关西吉光,关东正宗】 

    正如三条宗近和伯耆国安纲常被并提,吉光与正宗也常被并提。 

    江户时代所说的天下三名工,实则是吉光与正宗争一二,郷義弘稳居第三的情况。 

    根据室町时代的记录,当时京都一把吉光的价值大约等于两把正宗,这是由于吉光刀为京物,带有鲜明京都特色,而正宗刀为坂东物,被京都人歧视的缘故。 


    灰色部分亮闪闪如夜空辉星的就是「沸」。

    吉光和正宗的沸都是圆润的亮沸,风格很接近,正宗的更夸张一点,上图是正宗刀。


    立花家收藏的吉光短刀,国宝。戳右边看链接


    到了丰臣、德川的时代,由于秀吉、家康对正宗的评价很高,本阿弥家也对正宗评价很高,正宗刀行情一路上涨。「享保名物帐」中,价值最高的便是正宗所作的一把太刀若狭正宗,价值一千金,其次是正宗所作短刀小松正宗,价值七百金,第三才是吉光刀「厚藤四郎」、「信浓藤四郎」以及三把贞宗,价值五百金。 


    在「享保名物帐」有标价的名刀中,正宗、吉光、郷義弘、贞宗四人作刀价值明显高于其他刀工,尤其是正宗和吉光的短刀,价值是其他名工作品的数倍,甚至十倍。 

    列一下本丸内实装刀在享保名物帐中的价格。 

    厚藤四郎:金五百枚 

    信浓藤四郎:金五百枚 

    后藤藤四郎:金三百枚 

    博多藤四郎:金三百枚 

    乱藤四郎:金六十枚 

    鹤丸国永:三千贯(折纸金两百枚) 

    爱染国俊:三千贯 

    物吉贞宗:三千贯 

    太鼓钟贞宗:三千贯 

    不动行光:金百枚 

    大倶利伽羅:千贯 

    小夜左文字:千五百贯 


    最后放松一下,看看秀吉和孝明天皇的东西。



    两代主人都是一个品位呢,一期哥。





▶来 

    终于到了来派。 

    如果没有其他说明,单提山城,那通常就是指来派。这是山城最具代表性的刀派,可以说是山城伝的代名词一样的派别。 


【祖先】 

    根据福永醉剑先生的《日本刀大百科事典5》,来姓诸说有下列几种: 

    1.来派祖先来自高丽 

    2.国吉来自朝鲜(京国吉,不是粟田口国吉) 

    3.国行本是异国铜细工,由于从异国渡来,故朝廷赐姓来 

    4.国俊从比叡山眺望船只,从帆和帆网的形状联想到「来」,开始刻铭 

    5.国吉的祖先是从唐土来的中国人,中国有来这个姓 

    6.朝廷的守护兵来目部的来为起源 

    7.来是朝鲜的姓(来的旧字)的略写 


    福永先生的结论是,来派先祖是从高丽归化而来的日本人。反正没有决定性证据,随便信不信【。 



【作风】 

    这个太专业了,引一段对佐野美术馆馆长渡边妙子先生《「京の名匠-来派の隆盛にみる」によせて》的翻译。(出处) 

    《銘尽》中记载,“粟田口国吉之子来国行”,实际中,我们对粟田口国吉和来国行的作风做个比较和讨论。

    粟田口一门所用的地鉄质量之高,在其他流派中是见不到的。《銘尽》记载久国的地鉄“肌青”,同门的国安“肌细白”,国吉“肌青白”,分别都有着微妙的不同。地鉄“青”,是对于澄和美的鉄最高赞誉的词语,也说明了久国的地鉄优良,堪为神品。这个说法在多个写本的合本多有所记载。我们以“正和五年(1316)”为基准来倒推计算,这个鉴赏的说法至少是在鎌倉末期就出现了。

    粟田口一门的遗作很少,久国有十腰,国吉有十多腰,最多的是吉光,有数十腰。其他几乎不过是一腰到数腰。

    其共同点,地文为细的小杢目肌。一般认为小杢目肌与折返鍛錬所产生的地文不同,而是起因在于作刀所使用的钢材的**方法。希望以后通过科学分析来得以验证。粟田口一门的名工所使用的地鉄,是献纳给朝廷中最优质的,也是要有寄人的身份才能获取和锻造的。


    粟田口国吉的太刀现存很少,本次展示的国吉的太刀(重文)小杢目肌诘,中直刃小乱交、沸冴,上半部和帽子二重刃。粟田口国吉最特色的地方,就是小杢目肌立、二重刃。

    折返銘国行的刀,小杢目肌诘,中直刃小乱,叶入,物打到帽子二重刃,附有小沸,的确是粟田口国吉的作风。展示的作品中,与国吉近似的作风,在地鉄上的,有重文国行的太刀(徳川美術館蔵)、弘安元年国俊的太刀(东京国立博物馆蔵)、国包来国俊的太刀。来派的刃文以直刃为主,丁子交华丽的乱,国行和国俊的直刃是二重刃。

    “来”的系谱中,国村是国行的孙,国俊的甥,赴肥後菊池成为延寿派之祖,一门都可以看到粟田口风的二重刃。尤其是国村的太刀(重刀)物打到帽子是二重刃,国信的太刀(重文、三井文库蔵)缔的中直刃,能明显的看到二重刃。


    来派的地鉄,与粟田口的小杢目有稍稍的不同,小板目居多。鉄色也是一样的青冴,不过,感觉粟田口的青更深一层。

    《古今銘尽》中记载,粟田口国吉的鉄“地色是青色”。还有地的底色,灰的好象天目的银色,而来国行的“地色底黑看上去很青。上有赤色”存在,地鉄上是有一点点差异。

    在这些传书里也能看到,粟田口和来的地铁是有几分差异,现代许多鉴定家也认为粟田口和来的铁味不同。小杢目和板目表现的很微妙,仔细看,来国行、国俊可以看到细小的杢目。小杢目肌在其他流派也能见到,例如相模国鎌倉的新藤五国光,本间顺治博士在对于新藤五国光和粟田口派的关联也有所论述。接近晚年,来国俊和来国光,相比较板目,杢目更为强调。



    山城算是写完了,粟田口简直闭着眼睛吹。

    感谢读到这里的你,辛苦啦。

评论(21)
热度(109)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七方十齐 / Powered by LOFTER